汽车安全驾驶专家模块的建立
所谓专家模块(即专家心理模型)就是利用一定的物质手段,获取的专家们在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高度概括化和系统化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模拟训练法可以实现汽车安全驾驶技能中的操作技能的正迁移,其效用已被无数事实所证实,且被沿用至今。而能否通过模拟训练法实现心智技能的正迁移,核心问题是通过模拟设备能否实现心理活动的模拟训练。回答是肯定的,模拟心理活动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在组训中运用了能够撇开主客体在内部结构、作用机制方面的差异,而只是从功能上进行类比的(即采用一定物质手段去探索人在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和策略)“专家模块”(或称专家心理模型)来实现,心理活动可以模拟,心智技能同样可以通过模拟训练而实现正迁移。
1. 建立这种“专家模块”的理论依据
(1)存在于高级汽车安全驾驶员(专家)头脑中的心智技能是对人——车系统中职业活动的反映,因此,通过对人——车的交互作用和系统变化的考察,是能够揭示出心智技能的内容的。
(2)定向活动是制约整个汽车安全驾驶活动质量的关键要素,而心智技能则主要是对人的定向活动起调节作用的机能系统,所以,考察定向活动可以了解心智技能的水平。
(3)高级汽车安全驾驶员(专家)对定向活动进行调节的机能系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活动的条件与对象、定向内容和智力动作。智力动作的质量反映了心智技能的水平。一般情况下,抽象的心智技能必然要通过隐含的智力动作,落实在外显的定向活动中,那么,通过定向活动技能的训练,就应该能够提高心智技能的水平。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关键在于科学地选择定向活动训练的内容、方法和训练的指导思想,即组训。
(4)“专家模块”的建立和运用是模拟训练法实现汽车安全驾驶技能正迁移的根本所在。高度的概括化和系统化是高级汽车安全驾驶员(专家)判断决策的主要特征,因此,他们头脑中有关活动的条件与对象的内容也是得到高度概括化和系统化的。实车训练的经验分析法之所以难以全面揭示出心智技能的决策内容,是因为高级汽车安全驾驶员(专家)头脑中有关驾驶活动的条件、对象与调查所涉及的实际问题之特征在概括化、系统化程度上的“目标差”太大,而不能“一一对应”地口语报告所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首先通过对驾驶活动的客观条件、对象进行系统分析,揭示出其本质特征和相互联系,建立有关活动的条件、对象的物理模型(即专家模块),此后,通过物理模型有序地、全面地呈现驾驶活动中的问题情境,让高级汽车安全驾驶员(专家)进行操作判断,通过人与物理模型的交互作用,逐步揭示出高级汽车安全驾驶员(专家)头脑中的定向内容(判断经验)和智力动作,然后,建立心理模型再将定向内容和智力动作通过变式练习策略、认知控制策略、有机练习策略和非身体练习策略的方式,完整的内化到学习者头脑中,从而,达到模拟心理活动训练的目的。
2. 建立汽车安全驾驶技能“专家模块”的过程
汽车安全驾驶技能心理模型建立过程是通过三个阶段完成的,即设计阶段、建模阶段、培训阶段。
(1)设计阶段
通过驾驶机构分析、驾驶过程分析、培训对象分析和目标差分析的设计程序,逐步确定需要接受培训的驾驶机构、作业过程及其职能要求,然后,通过对现有培训对象技术能力水平的目标差分析,设计出技能培训目标系统。我们称之为设计培训目标的现场研究。该现场研究的目的是考察培训对象的技术能力结构的组成要素及其主从关系,同时,也对培训需求的评估方法作初步探讨。
(2)建模阶段
为了实施心理模拟法,揭示高级驾驶员(专家)判断分析道路情况的心智技能,达到建立心理模型之目的,本阶段首先将研制能反映培训目标系统中有关判断分析调节职能的道路情境的物理模型,然后邀请高级驾驶员(专家)参加口语报告实验,在该实验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因果分析的再研究,揭示高级驾驶员(专家)的模糊评判趋势,并试用汇编栅格法考察高级驾驶员(专家)因果分析的决策特征,**,完成建立心理模型的工作。
(2)培训阶段
本阶段分为培训过程设计、教材结构设计、模拟软件设计、模拟组训实验、考证实验效果等五个环节来进行。培训过程设计是以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形成规律为依据,提出汽车安全驾驶培训模式,即汽车安全驾驶模拟加实车教学的实施步骤;教材结构设计和模拟软件设计的目的是根据前二个阶段的研究结果,形成以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为培训重点的教学内容系统和施训的方法与策略;对比实验研究将采用转换重复的间断时间——系列设计方法进行;在考证实验效果时,通过书面考核、专家考评、实车考核和认知地图等多层考评指标来查明培训效果与实验处理之关系。实验结果既是对心理模拟教学的培训方法的检验,也是对本系统整体设计的验证。